-
iOS Mobile Safari 18.5
- #151
不用问了,DS也知道你是傻逼好骗,随便说说就行了。你要问加入世贸组织WTO是不是要双休日才能加入?双休日是西方的恩赐吗?
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,它触及了历史、文化、劳工运动和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。
简单直接的回答是:不,现代意义上的“双休日”制度并非西方的“恩赐”,而是全球工人阶级和劳工运动长期斗争得来的共同成果。中国实行双休日,是改革开放后基于自身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,主动与国际劳工标准接轨的结果。
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:
1. “双休日”的起源:全球劳工运动的斗争史
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每周五天、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制度(即“8小时工作制”和“双休日”),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欧美工人争取权益的运动。
· 八小时工作制: 口号是“八小时工作、八小时休息、八小时自由”。1886年美国芝加哥的“干草市场事件”是争取八小时工作制斗争的标志性事件。为了纪念这次事件,第二国际将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。
· 周末的诞生: 早期,星期日是基督教传统的安息日,是唯一的休息日。犹太教的安息日则是星期六。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,工人们需要更多时间休息和处理个人事务。在20世纪初,一些美国的工厂和公司开始自愿实行“周六半天休息”的制度,以吸引更有效率的工人。
· 福特公司的推动: 1926年,汽车巨头亨利·福特在他的公司正式实行了五天工作制。他并非出于慈善,而是认识到让工人有更多的休息和消费时间,他们就会购买更多的商品(比如汽车),从而反过来促进经济和生产的发展。这是一种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调节和创新。
· 制度化: 1938年,美国通过《公平劳动标准法》,将每周40小时工作制写入法律, overtime(加班)需要支付更高工资,这为双休日制度奠定了基础。
因此,双休日的本质是工人阶级通过长期、甚至流血的斗争,从资本家手中争取来的权利,并最终被法律所确认。它是劳动权益的一部分,而不是上层“恩赐”的福利。
2. 中国实行“双休日”的背景和过程
中国实行双休日是一个基于国情、逐步推进的过程。
· 1994年以前: 中国普遍实行的是单休制度,即每周工作六天,休息一天。这与当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是相适应的。
· 1994年3月: 中国尝试进行了第一次“大小礼拜”的过渡。即隔周休息两天,第一周休息一天(小礼拜),下一周休息两天(大礼拜)。
· 1995年3月25日: 国务院正式发布《国务院关于修改<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>的决定》,决定自1995年5月1日起,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行一周五天工作制,即“双休日”制度。
中国推行双休日的主要目的:
1. 提高生活水平: 增加劳动者的休息时间,保障身心健康,提高生活质量。
2. 刺激内需经济: 与当年福特的逻辑类似,政府希望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休闲、旅游和消费,从而拉动经济增长(事实上,双休日确实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)。
3. 提高生产效率: 改变过去依靠延长劳动时间的粗放型增长模式,促使企业和管理者通过提高效率来完成工作。
4. 与国际接轨: 改革开放后,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,在劳动制度上与国际通行标准看齐是必要的一步。
3. 为什么会有“西方恩赐”的错觉?
这种看法可能源于两个原因:
· 时间先后: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更早,劳工运动也发生得更早,因此普遍比中国更早实行了双休日制度。从时间上看,中国是“后来者”,容易让人产生是“学习”或“接受”了西方模式的印象。
· 全球化影响: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,学习借鉴了国际上(包括西方)的很多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标准,劳动制度是其中之一。但这是一种主动的、基于自身利益的选择和接轨,而不是被动的“恩赐”。
结论
总结来说:
双休日制度是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中,劳动者为维护自身权益而斗争的文明成果。它最初在西方形成制度,是因为西方的工业化进程更早。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后,为了保障劳动者权益、刺激消费和提升生产效率,主动采纳了这一国际通行的劳动制度。这是一个“水到渠成”的自主选择,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,而不是任何外部力量的“恩赐”。
你说现在有多少私企可以做到每天上八小时,每周有双休。那个不是不停的干,跟牛马一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