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祝贺本论坛成立21周年!(2004.8.16-2025.8.16)
  • 论坛网址:https://db163.us(可微信分享)、https://0668.es、https://0668.cc(全加密访问)

讨论 茂名高中新生已经开始报道军训了,电白的还在开心假期,真是躺着就能超越了,放多点假,学生开心,老师也高兴。 (5人在浏览)

    Android Chrome Mobile 122.0.6261.119
  • #29
哦豁,天塌了,学校老师又剥夺了学生的学习时间。
IMG_20250827_193734.jpg
 
    Android Chrome Mobile 122.0.6261.119
  • #30
一二年级课时减少,3点放学接送困难?广州市教育局硬刚家长投诉
教育人看世界
2025-8-26 21:46
开学季窗口期的广州,一场关于小学一二年级“3点放学”的风波,把教育局和部分家长推向了舆论的对立面。家长们抱怨接送成了“不可能任务”,质疑一二年级课时减少等于学习缩水,甚至有人一纸投诉递到了局长信箱,字里行间满是焦虑与不满。



广州市教育局这次没有惯着,没有安抚,没有妥协,只有基于教育部红头文件和专家论证的硬核科普——这看似“强硬”的回应,恰恰是对教育专业性与政策严肃性最倔强的守护,也给某些习惯于“按闹分配”的家长,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。

这场风波的源头很清晰。教育部2022年颁布的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》规定,小学一二年级周课时不得超过26节。广州此前执行的是28节,这次调整到26节,不过是向着国家标准的一次“对标”,是落实国家“双减”政策在课程结构上的必然要求。课时减了2节,语文、数学各让出1节,英语口语也有了弹性空间——腾出的时间,是为了塞进更多体育活动和跨学科探索,是顶层设计。


这板上钉钉的国家意志,到了部分家长眼里,怎么就变成了“脱离实际”、“背道而驰”?家长要求维持28节课时,本质上是在用个体的、局部的困难,去挑战国家教育改革的整体布局。教育局若在此刻退让,不仅是对上级政策的阳奉阴违,更是对全国教育公平秩序的潜在破坏。这道理,硬气点说,没毛病。


家长的投诉,细究起来更显苍白无力。“课时减少了,课本内容没少,这不是逼着孩子赶进度、逼着我们花钱补课吗?” 仿佛教育就是往容器里倒水,课时就是那个容器的容量。这种简单粗暴的类比,暴露的恰恰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无知。

广州市天河区车陂小学校长招浩军看得明白:新教材早就做了减法,二年级的加减法整合到一年级下册了,“角的认识”挪到三年级了,知识点总量实实在在减少了,家长不用担心!


教育局的回应里反复强调“素养导向”、“教学方式变革”,这些词在焦虑的家长耳中或许空洞,却是无数教育专家基于儿童认知科学(低龄儿童有效专注力仅20分钟左右)和教学实践提炼的真知灼见。家长用自己三十年前“填鸭式”的学习经验,来质疑今天基于科学研究的课程优化,这不是关心则乱,这是典型的认知偏差下,越无知,越自信。

更值得警惕的,是这种动辄投诉、试图绑架公共政策的“巨婴心态”。

双职工家庭下午3点接不了孩子,这确实是个现实困境,但它是一个需要社会协同解决的托育服务问题、是企业用工制度弹性化的问题,而非让教育政策无限兜底的理由,何况,学校还有课后延时服务。


我们的家长,一面抱怨“托管费一周多4块钱”是负担(按官方标准,周增仅4元),一面却可能对校门口网红奶茶店35元一杯的联名款眼都不眨。接送困难,就把压力转嫁给年迈的父母,让“隔代育儿”的负担雪上加霜,却很少见到个别家长对自身时间管理或社会资源争取的反思。

更令人忧心的是,这种无效甚至无理投诉正在吞噬宝贵的行政资源和教师精力。家长认为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比教育局教研员更专业,认为老师亏待了自己的孩子,甚至干涉到老师穿着等,教育系统大量人力物力耗费在诸如“要求教室装顶级空气净化器但拒绝分摊电费”这类诉求上,而一线班主任们,还要挤出时间填表应对家长投诉,挤压的是备课教研、陪伴学生的黄金时间。


教育不是服务行业,课标更不是淘宝商品——没有“不满意就退款”的选项。教育局的“强硬”,是对教育专业尊严的维护,是对国家政策法规的敬畏,也是对“谁闹谁有理”歪风的当头棒喝。

化解家校矛盾,需要的不是无原则的妥协,而是清晰的权责边界:学校负责科学施教、提供普惠托管;家长负责保障孩子健康作息、培养良好习惯。或许,该学学医疗纠纷处理的冷静,建立有专家主导的教育政策听证机制,让质疑者也需拿出专业评估报告。对于那些反复无效投诉、扰乱教学秩序的,引入“教育信用档案”机制也并非不可想象。

信源:南方都市报等媒体

你怎么看待这次广州市教育局面对家长投诉的强硬?
 

正在浏览此帖子的用户

后退
顶部